實踐中,往往根據(jù)淬火裂紋特征來判斷其產(chǎn)生的原因,從而采取措施預防其發(fā)生。
1)縱向裂紋 縱向裂紋又稱軸向裂紋,其開裂的走向大體平行于軸向,一般是沿著工件軸向方向由表面裂向心部的深度較大的裂紋。它往往在鋼件完全淬透情況下發(fā)生,并與鋼的碳含量、工件尺寸及原材料缺陷等因素有關。 從縱向裂紋方向看,裂紋應是切向拉應力作用引起而又常見于完全淬透的情況。因此,縱向裂紋是因淬火時組織應力過大,使最大切向拉應力大于該材料斷裂抗力而發(fā)生。 縱向裂紋也可能是由于鋼材沿軋制方向有嚴重帶狀夾雜物所致。該帶狀夾雜物所在處,在淬火切向拉應力的作用下促進裂紋發(fā)展而成為宏觀的縱向裂紋,這時如果把鋼材沿縱向截取試樣,分析其夾雜物,??砂l(fā)現(xiàn)有帶狀夾雜物存在。 縱向裂紋也可能由于淬火前既存裂紋(如鍛造折疊、重皮或其他鍛造裂紋)在淬火時切向拉應力的作用下擴展而成。這時如果垂直軸線方向截取金相試樣觀察附近情況可以發(fā)現(xiàn)裂紋表面有氧化皮,裂紋兩側有脫碳現(xiàn)象。
實踐證明,工件的縱向開裂有明顯的“尺寸效應”。直徑小的工件,表面與心部溫差小,淬火應力也小,不易淬裂;直徑較大的工件表面層的熱應力較大,心部淬不透,故冷卻后心部受拉應力而表面受壓應力,也不易產(chǎn)生開裂。在兩者之間,在完全淬透情況下,工件有一個淬裂的“危險”尺寸,如碳素鋼在水淬時該尺寸一般為直徑8~15mm,而在油淬時該尺寸為直徑25~40mm。對尺寸處于此范圍的工件,應慎重選擇淬火方法和淬火介質。
2)橫向裂紋與弧形裂紋 橫向裂紋大體與工件軸向垂直,由內往外斷裂。橫向裂紋常發(fā)生于未淬透的大型軸類零件上,如軋輥、汽輪機轉子等均由熱應力所引起。這是由于在淬硬與未淬硬區(qū)之間的過渡區(qū)存在一個很大的軸向拉應力,其值超過材料的斷裂強度,即形成橫向裂紋。另外大鍛件往往存在著氣孔、夾雜物、鍛造裂紋和白點等冶金缺陷,這些缺陷作為斷裂的起點在軸向拉應力作用下也容易發(fā)生斷裂。 弧形裂紋也是由熱應力引起的,主要產(chǎn)生于工件內部或尖銳棱角、凹槽及孔洞附近,呈弧形分布 在尖銳棱角處的冷卻速度快,全淬透,在向平緩部位過渡時,同時也向未淬硬區(qū)過渡,此處出現(xiàn)最大拉應力區(qū),因而出現(xiàn)弧形裂紋。由于銷孔或凹槽部位或中心孔附近的冷卻速度較慢,相應的淬硬層較薄,在淬硬過渡區(qū)附近拉應力也容易引起弧形裂紋。
3)表面網(wǎng)狀裂紋
這是一種分布在工件表面的深度較小的裂紋,其深度一般為0.01~1.5mm。裂紋分布方向與工件形狀無關,但與裂紋深度有關 4)剝離裂紋 剝離裂紋又稱表面剝落,裂紋平行于零件表面,如圖所示,主要發(fā)生在表面淬火件和化學熱處理件,一般是沿淬硬層或擴散層發(fā)生表面剝落。 5)顯微裂紋 前幾種裂紋都是宏觀內應力所致,而顯微裂紋是由微觀應力(第二類應力)造成的,這種裂紋需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。顯微裂紋往往產(chǎn)生在原奧氏體晶界處或馬氏體片的交界處 研究表明,顯微裂紋多見于過熱的高碳鋼或滲碳件的片狀馬氏體中。顯微裂紋會顯著降低工件的強度、塑性等力學性能,威脅工件運轉的安全性并導致零件的早期斷裂。
應該指出,實際鋼件淬火裂紋的產(chǎn)生原因及分布形式是很多的,有時可能是幾種形式的裂紋交織在一起出現(xiàn)。遇到這種復雜情況,則應根據(jù)具體問題找出其產(chǎn)生原因,并確定有效的防止措施。 淬火開裂是由于淬火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內應力過大造成的,此外,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導致淬火裂紋產(chǎn)生。
1)原材料的冶金缺陷 原材料中往往存在一些冶金缺陷,如疏松、夾雜、白點、偏析及帶狀組織等,都可能成為產(chǎn)生淬火裂紋的根源。如鋼中大塊非金屬夾雜,與基體結合較弱,破壞基體金屬的連續(xù)性,并造成應力集中,淬火時易由此產(chǎn)生裂紋。
2)鍛造與軋制存在的缺陷 零件毛坯在鍛造與軋制過程中,由于鍛、軋工藝控制不當,可能形成裂紋或帶狀組織、過熱、過燒及表面嚴重脫碳等缺陷,這些缺陷均易導致淬火開裂。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時,往往發(fā)現(xiàn)這種裂紋兩側有高溫氧化現(xiàn)象,并有氧化物夾雜。從宏觀上看,裂紋面呈黑色,而淬火裂紋呈銀灰色,裂紋的兩側無脫碳現(xiàn)象。
3)熱處理工藝不當 以下幾種情況也易形成淬火裂紋。 (1)零件加熱溫度過高,則奧氏體晶粒粗大,淬火后馬氏體也粗大,使鋼變脆(尤其對高碳鋼),且同樣冷卻時會使淬火應力增大,故易產(chǎn)生裂紋。 (2)加熱速度太快,則導熱性差的高合金鋼零件或形狀復雜、尺寸較大的零件均易產(chǎn)生裂紋。 (3)在Ms以下冷卻過快。 (4)未及時回火。 (5)雙介質淬火時出水或出油溫度掌握不當。
|